讀書會紀錄4/6
主題:諮商精微技術-催化行動、諮商理論技術-心理動力
1.催化行動
技術
|
理念基礎
|
使用技術之技巧
|
開放式問句
|
引導或教導個案想出行動,而非提供答案
|
溫和、好奇且合作地詢問,並協助個案找出行動
使用其他技巧讓問題有所變化,不致聽起來重複
|
訊息提供
|
只要資料是個案需要的,是個案準備好要聽取的,且助人者以關心的態度提供資料
有時個案被告知這些資訊前,他們需要探索自己自己對情境的感覺
|
提供訊息前,詢問個案已擁有了那些有用的訊息
仔細思考提供訊息的意圖是什麼
在提供訊息後,看看個案的反應
若個案要求訊息,助人者要試著了解其背後動機為何
|
對個案的回饋
|
有效的回饋、增加自我覺察、引導轉換成行為
改變正面回饋有益於建立關係並增強可信度
協助個案產生、實行、保持其在想法、感覺、行為改變
|
以敘述性而非評價的語氣,在缺點之前先強調優點
回饋針對可改變的事,而非生理特性或生活環境
回饋時間點盡量接近行為點
|
過程建議
|
在催化歷程時,助人者在晤談裡建議個案做些什麼,以催化改變的過程
主要用法是透過行為上的練習
|
以冷靜、清楚的態度傳達練習將會幫助個案的想法
助人者必須尊重個案不想參與練習、改變的決定
|
直接引導
|
當助人者是被信任的、在廣泛的探索洞察之後,所提供的引導也有扎實的知識及經驗基礎
過程是合作性的
|
先仔細思考動機、意圖為何
稍微、具體的改變,並在個案接近目標時給予增強
當個案要求直接引導時,試著了解其動機
|
策略的表露
|
只表露對個案有益的策略,目標為幫助個案擴展自己的可能性
|
在揭露後將焦點轉回個案身上
|
2.心理動力
治療目標:
將潛意識化為意識
強化自我功能,使個人行為更能依據現實而少受本能衝動或非理性罪惡感所驅動
六大基本技術:
維持分析的架構:一致性的談話架構(時間、空間、費用、分析師的匿名性…)
自由聯想:治療者要去檢視被壓抑的題材是什麼。在過程中出現的中斷或阻滯可作為焦慮被引發的線索。
詮釋:治療者的提示、解說,甚至透過教導當事人在其夢境自由聯想、抗拒及治療關係等素材,以顯現出當事人行為之意義所在。
<使用通則>
ü 只有在所詮釋內容以接近當事人意識能察覺的程度時詮釋。
ü 由表面現象開始做起,且在當事人可領悟的範圍內。
ü 詮釋當事人反應之下所隱藏的情緒或衝突前,先指出他的抗拒和防衛。
夢的解析:隱義(潛意識的動機、願望、恐懼)>>顯義(較不具威脅性)>>釋夢工作
抗拒的分析與闡釋:適時點出當事人的抗拒,若當事人希望真正處理其衝突,就必須面質自己的抗拒。闡釋目的在於協助當事人覺察抗拒的原因。
移情作用的分析與闡釋:透過正確的闡釋與修通在當下所表露出的早期情感,便能改變當事人一些長期以來慣用的行為模式。
綜合心得分享與討論
陳萱儒:
這次輪到我擔任模擬諮商員,在正式進行之前心情真的很緊張,也會擔心沒辦法將心理動力學派帶入諮商晤談中。因此在演練過程中,這份擔心也確確實實的展現在當事人面前。我也發覺到我沒辦法在當事人所敘說的脈絡中,而是不停的戰戰兢兢、無法鬆懈,總是想著要將心理動力學派融入晤談中。
但在檢討之後發現到這個問題,我決定將這種擔心放下,不再去煩惱要如何運用技術,而是讓自己能夠貼近當事人,並同理他的感受。這樣的改變是有效的,當事人也有說我改變後的狀態雖然沒有運用到心理動力學派的技術,但也是很能夠感受到我是真心想要和她站在同一個地方看事情的。
所以我透過這次的經驗,我也驚覺在整個諮商過程中,最重要的並不是各個學派的技術,而是最為基礎的精微技術。如果缺乏這些精微技術,包含了專注傾聽、同理回應、和當事人同在這些要素,整個諮商過程就會像是各講各的,不會在同一個水平面上。我也期許自己之後能夠持續透過練習,成為一個全方位的諮商員。
黃子霖:
第一次當模擬諮商員,起初是有點不知所措。對於要擔任諮商員這件事情覺得不是很有自信,所以感到害怕。在預習諮商技術課本的時候,就一直在想著要怎麼套用在當事人身上、什麼樣的情境下應該使用這樣的技術。到了要演練的前一刻還是放不下緊張的情緒。
一直到上場演練的時候,還是非常緊張。但跟還沒上場演練不同的是,我沒有辦法在當事人面前表達出我的不安。我唯一要做的是跟著當事人的脈絡去幫助當事人抒發他的情緒甚至於解決他的問題。焦點永遠應該在當事人身上。雖然我知道我不可能部會緊張,但就像老師所說的要了解自己的狀態,並且要與自己的焦慮緊張共處。這也是我現在需要練習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